讀古今文學網 > 親密關係(第6版) > 第8章 愛情 >

第8章 愛情

請你思考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某個人具有你所期待的所有品質,但你還沒有愛上他/她,你會與這個人結婚嗎?大多數讀者會說不。在20世紀末,絕大多數的美國年輕人認為浪漫愛情是婚姻的必需條件(Simpson et al.,1986)。除了人們對配偶所渴望的諸特性(如熱情、可靠性、長相吸引力等)外,西方文化下的年輕人大多數還堅持認為浪漫和激情也應是婚姻的前提。這種觀點非常新穎,所以格外引人注目。縱觀人類歷史,通常擇偶標準和浪漫愛情並無多大的關聯(Ackerman,1994);人們的婚配有著政治的、經濟的、實用的和家庭的原因,而獨獨不會僅僅因為彼此相愛而結合。即使是在北美,人們直到最近才開始覺得愛情是婚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967年,76%的美國女性和35%的美國男性還願意與自己並不愛戀但各方面都比較完美的伴侶結婚(Kephart,1967)。而現在,多數人會拒絕這樣的婚姻。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正在進行大膽的嘗試。畢竟以前很少有人認為愛情是人們結合不可或缺的原因(Coontz,2005)。如今全世界的人都能體驗到浪漫的激情,但仍有很多地方的人並不把愛情當作婚姻的先決條件。北美文化認為愛情是人們結合的前提,並將之推崇到前所未有高度(Hatfield & Rapson,2008)。這種觀點正確嗎?如果存在多種多樣、彼此重疊的「愛情」以及不同類型的愛人——而且更糟的是,如果愛的激情和浪漫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那麼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是否就會常常令人困惑和失望?

這一章我們就要考察這些問題,並通過瞭解社會心理學家的愛情理論而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我們先來學習人類認識愛情的簡單歷史,然後思考不同形式的愛情和不同類型的愛人。最後,我們將以一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來收尾:愛情能持續嗎?(你的回答是什麼?)。

愛情簡史

現代人普遍認為配偶應該彼此相愛,然而不同的文化對愛情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Hunt,1959)。許多年來,人們對愛情的態度體驗至少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變化:

● 文化價值:愛情是值得擁有的還是可有可無的情感體驗?

● 性慾:愛情應該有性行為還是與性無關?

● 性取向:異性之間和同性之間都能相愛嗎?

● 婚姻狀況:愛情只專屬於婚姻,還是可以保留給第三者?

不同的社會文化對這四個問題的回答不盡相同,從而會形成截然不同的愛情模式:即愛情是什麼?愛情應該是什麼?

比如在古希臘,癡戀某個人會被視為瘋狂,而與婚姻或家庭生活沒有一點關係。相反,古希臘人崇尚柏拉圖式的愛情,表現為兩位男性之間不帶性慾色彩的愛慕。

在古埃及,具有王室血統的人通常與他們的同族結婚;在古羅馬,「婚姻的目的是為了生養小孩、結交盟友和建立血緣紐帶……丈夫和妻子應該成為朋友,和睦相處。幸福和肉體享樂都不是婚姻生活的內容。性行為只是為了生養嬰兒」(Ackerman,1994,p.37)。

在12世紀的歐洲,異性之間的愛情被冠以「宮廷愛情」(courtly love)的美譽,它有著更為積極的內涵。宮廷愛情需要騎士們把愛情作為一種高貴的精神追求,孜孜以求地獻身於貴婦人。這種愛非常地理想化、非常優雅——至少在理論上——與性無關。宮廷愛情顯然又是不合禮儀的婚外情。宮廷愛情中的男主角通常未婚,但女主角卻是有夫之婦!在中世紀,沒有人指望婚姻浪漫;相反,婚姻是與政治和財產有關的非常嚴肅的主題。的確,對異性產生的強烈的性慾望被人們視為「通往地獄的險惡之門,即使在夫妻之間也不能容忍」( Ackerman,1994,p.46)。

在隨後的500年,人們開始認為充滿激情的愛情也是值得擁有的,但這種愛情常常注定要失敗。要麼情侶雙方受到阻撓而不能結合在一起(經常是因為他們已經和其他人結了婚),要麼在兩人的愛情實現之前一方或者雙方死亡。一直到17和18世紀,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才相信浪漫的激情偶爾也會有「幸福的結局」。然而,當時人們並不普遍認為夫妻彼此之間應該擁有充滿激情和浪漫的婚姻。

即使在今天,全世界仍只有局部地區的人確信浪漫愛情應該與婚姻聯繫在一起。不過,現在的你可能會認為愛情和婚姻相伴相隨,缺一不可。為什麼你的觀念會與過去大多數人的看法不同?為什麼北美人對因愛而婚這個觀念的接納和熱衷最為徹底(Hatfield & Rapson,2008)?這也許是因為美國個人主義的盛行和經濟大繁榮(這使得大多數年輕人能夠離家獨居,並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婚姻伴侶),以及沒有種姓制度或家族控制。個體(而非家庭)應該根據情感的依戀(而不是經濟條件)來選擇婚配對象,美國人對這一擇偶觀的理解和重視程度要遠勝於大多數其他國家的人。年輕人應該離開父母,自由地戀愛,自主地決定婚姻,並把戀人帶回家與家人見面,這樣一種戀愛婚姻觀,許多地方的人現在仍認為這是一種荒謬之極的婚戀觀(Buunk et al.,2010)。

無論如何,我們來總結一下剛剛提到的關於愛情的所有不同觀點:

● 愛情是一種瘋狂。

● 愛情與婚姻幾乎沒有關係。

● 最完美的愛情發生於同性之間。

● 愛情並不需要有性接觸。

● 愛情是高貴的精神追求。

● 愛情注定要破滅。

● 愛情可以是幸福美滿的。

● 愛情和婚姻相伴相隨。

以上對於愛情的區分只是反映了普通的文化和歷史差異(Hatfield & Rapson,2008)。然而,這些不同的觀點也反映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愛情的形式多種多樣。下面我們就考察各種各樣的愛情。

愛情類型

咨詢專欄作家安·蘭德斯(Ann Landers)曾經遇到過一位非常苦悶的女士,因為在和戀人結婚不久之後,她對愛人強烈的愛戀就漸漸減弱了。蘭德斯認為那位女士所認為的「世紀之戀」並不是「真正的愛情,只不過是一對性腺的相互吸引」( Landers,1982,p.2)。蘭德斯斷言,沉迷於色慾和真正的愛情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愛情比純粹的激情更為深刻和豐富。愛情是構築在寬容、關愛和溝通的基礎之上,愛情是「熊熊燃燒著的友誼」(p.12)。

蘭德斯的觀點是否符合你對浪漫愛情的體驗?浪漫愛情和瘋狂癡戀之間是否有差別?根據下面的愛情三角理論,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可能都是肯定的。

愛情三角理論

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認為各種不同的愛情都能由三個構成成分組合而成(Sternberg,1987,2006)。愛情的第一個成分是親密(intimacy),包括熱情、理解、溝通、支持和分享等愛情關係中常見的特徵。第二個成分是激情(passion),其主要特徵為性的喚醒和慾望。激情常以性渴望的形式出現,但任何能使伴侶感到滿足的強烈情感需要都可以歸入此類。愛情的最後一個成分是承諾(commitment),指投身於愛情和努力維護愛情的決心。承諾在本質上主要是認知性的,而親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則是一種動機或者驅力。戀愛關係的「火熱」來自激情,溫情來自親密;相形之下,承諾反映的則是完全與情感或性情無關的決策。

愛情三角理論認為,這三個成分就是愛情三角形的三條邊,可以描繪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每個成分的強度都可由低到高地變化,所以愛情的三角形可能有各種大小和形狀。實際上可能存在無數的形狀,為了簡化,我們只考察幾種相對純粹的愛情類型,即某一成分非常低而其他成分充足的愛情三角形。在探討下面幾種愛情類型之前,你應該記住在現實生活中,這樣明確定義的純粹愛情體驗或許並不多見。

● 無愛(nonlove)。如果親密、激情和承諾三者都缺失,愛情就不存在。兩個人可能僅僅是泛泛之交而不是朋友,彼此的關係是隨意、膚淺和不受約束的。

● 喜歡(liking)。當親密程度高而激情和承諾都非常低時,就是喜歡。喜歡多表現在友誼之中,夥伴雙方有著真正的親近和溫情,卻不會喚起激情或者與對方共度餘生的期望。如果某個朋友的確能喚起你的激情,或者當他/她離開的時候你會強烈地思慕,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已經超越了喜歡,變成其他類型的了。

● 迷戀(infatuation)。缺乏親密或承諾卻有著強烈的激情即是迷戀。當人們被幾乎不認識的人激起慾望就會有這種體驗。斯騰伯格(Sternberg,1987)承認他曾經痛苦地癡戀過一位在10年級的生物課堂上從未說過話的女生;為她衣帶漸寬卻從來沒有勇氣去認識她。他現在認為這種愛情就僅僅是激情。他對她的愛就是迷戀。

● 空愛(empty love)。沒有親密或激情的承諾就是空虛的愛。在西方文化中,這種愛常見於激情燃盡的愛情關係中,既沒有溫情也沒有激情,僅僅只在一起過日子。不過在有包辦婚姻的社會中,空愛或許是配偶們生活在一起的第一個階段,而不是最後一個階段。

愛情可以持續終生。你認為這對夫妻持續的是怎樣一種愛情?

你的愛情或許不太符合上述的任何一種類型。這可能是因為這幾種類型都缺失愛情的一些重要成分——這正是斯騰伯格的觀點。愛情是複雜的體驗,如果我們把愛情的三個組成部分結合起來形成更複雜的愛情形態,這一觀點就更清楚。

● 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浪漫的愛情有著強烈的親密感和激情。可以把它視為喜歡和迷戀的結合。人們常常會表現出對浪漫愛情的承諾,但斯騰伯格認為承諾並非浪漫之愛的典型特徵。比如夏日之戀可能非常浪漫,即使雙方都知道夏季一結束愛情也就走到了盡頭。

● 相伴之愛(companionate love)。親密和承諾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愛就是相伴之愛。相伴之愛的雙方會努力維持深刻、長期的友誼,這種愛情表現出親近、溝通、分享以及對愛情關係的巨大投入。相伴之愛的典型例子是長久而幸福的婚姻,雖然年輕時的激情已逐漸消失。

● 愚昧之愛(fatuous love)。缺失親密的激情和承諾會產生愚蠢的愛情體驗即愚昧之愛。這種愛情會發生在旋風般的求愛中,在壓倒一切的激情基礎上雙方會閃電般地快速結婚,但彼此並不十分瞭解或喜歡對方。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愛人在迷戀對方時投入太多——很可能得不償失。

● 完美之愛(consummate love)。最後,當愛情的三個成分——親密、激情和承諾——都非常充足時,人們就能體驗到「徹底的」或完美的愛情。這是許多人都追求的愛情類型,但斯騰伯格(Sternberg,1987)認為完美之愛非常類似於減肥:短時間裡容易做到,但很難長久堅持。

所以,根據愛情三角理論,「我愛你」這樣一句簡單的陳述可能包含許多不同的情感體驗(在表8.1中總結了愛情的不同類型)。另一個使愛情變得難於理解的複雜情形是,愛情的三個組成成分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所以某對特定的愛情伴侶在不同時期可能會體驗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愛情。不過在愛情的三個成分中,激情是最容易發生變化,也是最不容易控制的成分。所以我們會發現自己對伴侶的慾望急劇飆升,隨後又迅速消退,我們很難有意識地控制這些變化(Sternberg,1987)。

三角理論正確嗎?這些主張準確嗎?請思考一下,如果三角理論對浪漫愛情的描述是正確的,則浪漫之愛的主要成分之一——高水平的激情——可能難以持續。不過要想知道愛情是否能持續,還需考慮許多因素,稍後再來考察這個問題。目前我們需要注意:親密、激情和承諾這三個成分在愛情關係中都很重要(Aron & Westbay,1996);具體來說,每個成分都可以使愛情關係令人滿意,在最有獎賞價值的愛情關係中,這三個成分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Sternberg,2006)。

表8.1 愛情三角理論:愛情關係的類型

資料來源:Sternberg,2006.

生理學的視角

對愛情生理基礎的研究也表明激情與親密是完全不同的體驗。調控性慾望的腦區看來與支配依戀情感和對愛人承諾的腦區截然不同(Diamond,2004)。在對愛情最尖端的研究中,研究者採用fMRI技術來考察人們觀看其愛人(其他人作為對比)時的大腦活動,結果發現激情所激活的腦區與愛慕之情、承諾所激活的腦區並不相同,這一點在美國(Aron et al.,2005)和中國都一樣(Xu et al.,2011)。所以,事實上,我們並不愛戀的人也完全有可能勾起我們強烈的性慾望,而從使我們快樂地依戀的人身上卻可能感覺不到多少激情(Diamond,2004)。(這一點你也許已經認識到了。)

的確,心理學家海倫·費希爾(Helen Fisher)認為存在三種既相互聯繫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統控制著愛情成分(Fisher,2006),這具有演化學上的意義。首先是性慾或性驅力,由性荷爾蒙調控。性慾使得人們有了與人交媾的動機,從而促使人們成功地進行繁殖。其次是吸引力,促使人們追求他們所偏愛的特定的戀人。吸引力通過激起浪漫的愛情促使人們形成穩定的配偶聯繫,它由特定腦區裡控制獎賞情感的神經遞質多巴胺(dopamine)和(可能的)5—羥色胺(serotonin)來調控(Aron et al.,2008)。當我們墜入愛河,多巴胺水平就會上升,從而引起興奮和欣喜,而5—羥色胺水平的下降可以給予我們足夠的能量去不知疲倦地追求心上人。神經遞質的這種混合或許正是「愛人們感到欣快、精神抖擻、樂觀豁達和精力充沛,並能快樂地秉燭夜談,通宵達旦;或者連續數小時不停地做愛的原因」( Ackerman,1994,p.165)。的確,當人們真正墜入愛河時,只要看一下愛人就使疼痛不再那麼難受。浪漫的愛情還會激活止痛藥影響的腦區,當年輕的戀人看到情人時果然能無視疼痛(由貼在手上的計算機控制的加熱墊造成),而如果看不到情人這種疼痛非常令人苦惱(Younger et al.,2010)。最後是依戀,這裡的依戀是指長期的伴侶關係所帶來的舒適、安全的情感。這種情感使得夫妻們廝守在一起的時間足夠長,從而能保護和供養他們年幼的子女。依戀驅動的是相伴之愛,由神經肽催產素(oxytocin)調節(依戀的時間越長催產素含量越高)。

所以,我們天生就具有演化而來的三個不同的生理系統,它們各自促進了人們的成功繁殖過程——它們也支持了這樣一種可能的結果:激情、親密和承諾的體驗彼此相當獨立,在任何時間都能各自獨立地發生強弱變化。另一方面,在很多愛情關係中,親密、激情和承諾的情感體驗又相互有著明顯的關聯(Whitley,1993)。例如,如果男性翻看色情書刊有了性喚醒,則比他們沒有「性興奮」時更加愛戀他們的伴侶(Dermer & Pyszczynski,1978)。

因此,正如前文所提醒的那樣,在現實生活中,三角理論所清晰界定的愛情看來並非如此涇渭分明。人們對愛的實際體驗是複雜的。比如,母親對兒子的舐犢之情可能和他對自己母親的跪乳之恩相似,但這兩種情愛也可能存在有意義的差別,對此三角理論並不能很好地進行解釋。不同類型的愛可能以更混雜、更令人困惑的方式交錯重疊,這超出了三角理論的範圍(Fehr,2006)。

然而,三角理論為研究不同類型的愛情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理論框架。無論它是否完全正確,從長期來看,它發現了在許多愛情關係中都特別有可能出現的兩種類型的愛情。下面我們便仔細地來考察這兩種愛情。

浪漫狂熱之愛

是否有人曾告訴過你,「我愛你,但並沒有浪漫的激情」?如果真的如此,可能並非什麼好事。或許你已知道,這人想說的是,「我喜歡你,我關心你,你是個很優秀的人,有很多美好的品質等等,但我卻覺得你沒有性的吸引力」(Myers & Berscheid,1997,p.360)。正如愛情三角理論所指出的,性的吸引力(或者「激情」)是浪漫的愛情必不可少的特徵之一(Regan,2008)。所以如果你的戀人對你說「我只是想和你做朋友」,會令你很受打擊。

浪漫的愛情包含激情,這一點非常重要。值得一提的是,任何形式的強烈喚醒,無論好壞,都會影響我們對浪漫愛情的感受。

喚醒

一項對浪漫之愛的經典分析認為,激情洋溢的吸引力根源於兩個因素:(1)生理喚醒,如心跳加快,並伴隨(2)相信另一個人是引起你喚醒的原因(Berscheid & Walster,1974)。根據這一雙因素觀點,當情感喚醒是由於出現了另外一個有吸引力的人時,浪漫的愛情就會產生,或者至少得以增強。

設想這樣一種情境:你正在溫哥華的一個公園裡遊玩,你準備通過一座由木板鋪成的狹長吊索橋,橋下是深達幾十米的陡峭峽谷。木橋的繩索欄杆很低,只能夠到你的腰部,你走在上面時橋還會上下左右晃動。遠處是從岩石叢中穿過的小溪,當你通過小橋時,你(和大多數人一樣)會情不自禁地感到緊張和興奮(或許還有表露在外的恐懼)。但在這座不安全的小橋中央,你會遇見一位有吸引力的異性,此人會邀請你回答一些問題。你會看到一張圖片並要據此編出一個故事,隨後這位面談者會熱情地感謝你,並提出如果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致電問詢。這位在橋上邂逅的人對你的吸引力如何?

這正是達頓和阿倫(Dutton & Aron,1974)在其著名的實驗中所問的問題,他們派出美麗的女性去會見隻身一人的年輕男性(年齡在19~35歲之間),會見的情境有兩種,其一是在可怕的吊索橋中央,其二是在公園裡另一處又寬又穩、只比地面高出幾米的橋中央。研究者對男性參與者所編故事的性想像力進行了評分,達頓和阿倫發現,位於搖晃的吊索橋上的男性的性想像力要強於另一座橋上的男性。此外,這些男性後來更有可能往女助手的家裡打電話。女助手對於他們更有吸引力,由危險的橋樑所引起的喚醒(或者恐懼)顯然會激起他們對女助手的興趣。在不太令人緊張的地點碰到同一位女助手的男性卻覺得她的吸引力比較弱。在危險的橋樑上,恐懼顯然增強了吸引力。

表8.2 喚醒和吸引力

資料來源:White,Fishbein,& Rutstein,1981.

是這樣嗎?搖晃的橋所引起的緊張興奮真的會被誤認為,或者至少部分地以為是陌生人所具有的浪漫吸引力?請試試以下的實驗程序:假設你是位年輕的男子,在某個地方跑完2分鐘或者15秒,結果你的脈搏會加快、呼吸變得急促,或者你只比平時稍微多一點喚醒。帶著這兩種高低不同的喚醒,你進入另一個房間,觀看一個你以為馬上就能見到的年輕女子的錄像。你和其他的男性看到的都是同一個女子,但由於化妝的作用,該女子要麼看起來非常有吸引力,要麼一點也沒有吸引力。你對她會有怎樣的想法呢?真實研究中的參與者報告他們的反應時,結果很明顯,高喚醒加強了他們對該女子的反應強度(White et al.,1981)。有吸引力版本的女子比無吸引力版本的女子總是受到偏愛。但從表8.2我們可以看出,男性在喚醒時,更加喜歡有吸引力的女子,更不喜歡無吸引力的女子。高喚醒放大了男性的反應,所以當男性在脈搏加快時遇到有吸引力的女子,就會真的以為她性感。

而且,喚醒對吸引力的影響並不依賴於喚醒類型。在另一項研究中(White et al.,1981),男性參與者要聽以下三段錄音中的一段:

● 負性的喚醒:描述罪犯當著被害人家屬的面,將一位傳教士殘忍地殺害並肢解。

● 正性的喚醒:史蒂夫·馬丁的喜劇集《狂野男子》[1]中的片段。

● 中性:對青蛙循環系統的枯燥解說。

然後,跟剛才的實驗程序一樣,男性參與者要觀看有吸引力或無吸引力的女子錄像,並給出對她的印象。喚醒再一次增強了吸引力,而與喚醒的類型毫無瓜葛。當男性體驗到強烈的感情時——無論是對有趣內容的哈哈大笑,還是對血腥內容的討厭噁心——與聽到枯燥的生物學磁帶相比,他們認為迷人的女子更有吸引力,而無吸引力的女子則更沒有吸引力。

表8.3 精簡的愛之激情量表

資料來源:Hatfield & Sprecher,1986.

總而言之,這些研究表明腎上腺素增強了人們的愛情體驗。不同類型的高喚醒,包括簡單的體力活動和恐懼、厭惡、快樂等情緒狀態,似乎都可以提高我們對合意伴侶所感受到的浪漫吸引力。請思考一下它對於我們生活的意義:你是否曾經與愛人大聲爭吵,而幾分鐘之後「親吻、和解」會顯得格外親密?或許你的憤怒增加了隨後的激情?這是否就是「戀愛中」的感覺?

在某種程度上而言,的確是這樣。測量浪漫愛情的激情成分的實用工具是《愛之激情量表》(Passionate Love Scale)。表8.3是此量表的精簡版;你可以看出,該量表測量了對所愛之人的著迷、癡戀、渴望和感情的強烈程度。陷入浪漫愛情的程度越深,個體在愛之激情量表上的得分就越高,在伴侶雙方訂婚或同居時分數會趨於平緩(Hatfield & Sprecher,1986)。(注意,我們前面曾提到,美國的情侶是在他們的激情高峰時做出結婚或同居決定的。)從愛之激情量表中表現出的浪漫愛情是一種需要和慾望——當反過來被人愛上時感到狂喜,當被人拒絕時則會極度痛苦——這些清晰的反應在被喚醒時比平靜放鬆時更加強烈。

所以,浪漫愛情的一個方面就是高度喚醒的興奮和歡快,各種能使我們興奮的事件都可以增加我們對伴侶的愛戀。然而浪漫不僅僅是激情,還涉及我們的思維。

思維

浪漫愛情的雙因素理論強調我們的思維和信念在解釋喚醒時所起的作用。我們的判斷也會以其他方式和浪漫發生關聯,比如愛人對彼此的看法顯然不同於對朋友的看法。這些區別在齊克·魯賓(Zick Rubin)於1973年編製的愛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歡量表(Liking Scale)中顯而易見。在哈特菲爾德和斯普雷徹(Hatfield & Sprecher,1986)編製愛之激情量表的數年前,魯賓就製作了反映廣泛人際態度的數十條陳述,並要求人們用這些句子來描述自己的愛人和朋友。愛情量表上描述浪漫愛情的項目,可以部分地表明愛侶們的所思所想。

愛情量表上的內容之一是親密,這一點和愛情三角理論定義的一樣。浪漫愛情的特徵是開放、溝通和信任(見表8.4的第一項)。第二個內容是對依賴的需要(見表8.4的第二項)。依賴項目描述的是熱切地渴望與伴侶發生接觸,這點與我們討論過的激情有著很大的共同性。不過愛情量表的最後一項內容描述的情感卻是三角理論所未提及的:關愛。浪漫的愛人關心伴侶的福利和幸福(見第三項)。他們願意照顧好自己的伴侶,讓他們幸福。

表8.4 魯賓(Rubin,1973)的愛情和喜歡量表:示例項目

因而,如同其他理論歸納出的愛情特徵一樣(如Fehr,2006),愛情量表把浪漫的愛情描繪成一種多層面的體驗,既有付出(即關愛)也有索取(即依賴)。如果你愛上某個人,這可能有自私的成分——你愛戀伴侶是因為對方讓你感覺到有可愛之處——也有慷慨的成分;你真的關心你的伴侶,會努力滿足並保護他/她。(事實上,對我們所愛之人富有同情心的關懷或許能定義另一種愛情,見專欄8.2。)此外,這些不同的情緒都有著相對的強度和緊迫性:你會為情侶做任何事,如果沒有對方你會很痛苦。

把這些想法和情感與對朋友的想法和情感進行比較。如同你在表8.4所看到的,喜歡量表看上去平和得多。人們會因為朋友好、適應能力強、可愛而喜歡他們。但人們愛戀自己的愛人,是因為需要他們,並且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情。浪漫愛情的思維裡有一種熱切之情,這是僅僅喜歡別人所缺乏的。

人們對伴侶做出的特殊判斷也很重要。正如我們在第4章所看到的,人們往往對伴侶有著樂觀美好的看法,愛得最深時對愛人的理想化和讚美也達到了巔峰。事實上,一旦產生了浪漫的愛情,人們會開始忽略有關未來伴侶的不好信息,或者重新解釋這些信息。假設你是位男大學生,要去扮演飯店的經理,評價一位女子向你宣傳的廣告(Goodwin et al.,2002)。你會看到該女子的演講錄像,其表現可能連貫而睿智,也可能笨拙而無能。你能分辨這兩份宣傳工作稱職與否嗎?當然可以。但如果你知道自己將在週五和該女子約會,結果又會怎樣?可能發生的浪漫愛情是否會影響你的判斷?你或許認為不會,但當男性參與者真正參與這樣的實驗程序時,浪漫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如圖8.1所示。即將到來的約會顯然會嚴重影響男性參與者的判斷,如同施加了魔法,把對方極其糟糕的工作評價為很高質量的成就。當浪漫因素可能起作用時,工作優劣的任何區別就會完全消失。

此類研究結果都表明,現實中「愛情是盲目的」:人們會低估或忽視愛侶的缺點。他們將愛侶的形象理想化,這與他們面對的具體事實有著重大差別。事實上,愛情和友誼的主要差別在於我們的想像——愛侶是迷人、神秘而且有吸引力的,而朋友則不是這樣(Aron et al.,2008)。

圖8.1 愛情是盲目的

當男性期望與一位女性約會時,會認為她糟糕的工作比實際情況要好得多

資料來源:Goodwin et al.,2002.

浪漫的愛情還能讓我們更輕易地把那些對當前伴侶具有挑戰性、對我們有一定誘惑力的替代伴侶拋在腦後。請看另一個耐人尋味的實驗程序:設想你要翻看一些有吸引力的異性照片,挑出最好看的一張,並寫下短評:(1)為什麼此人有吸引力,(2)與此人完美的第一次會面會是怎樣的情形。顯而易見,研究者要讓你思索能替代你當前浪漫伴侶的迷人候選人(Gonzaga et al.,2008)。但更複雜的情形是;在你寫下對伴侶的愛戀、對伴侶的性慾望或你當前的想法時,研究者現在要求你把替代伴侶的幻想置諸腦後,並不再去想替代伴侶,你能做到嗎?如果你在心裡默誦你對伴侶的愛戀就能做到。與其他兩種條件相比,當參與者想像對伴侶的愛戀時,就能更好地從替代伴侶那裡轉移注意力(並且對替代伴侶的容貌的記憶效果更差)。很明顯,愛情能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愛戀的伴侶身上,從而排斥其他人。時刻牢記我們與伴侶的浪漫愛情,甚至能讓我們在一開始就不太可能注意其他有吸引力的人(Maner et al.,2008)。

最後,當我們墜入愛河時,甚至我們對自己的看法都會發生改變。阿瑟·阿倫和伊萊恩·阿倫夫妻倆都是社會心理學家,他們提出的自我延伸模型(self-expansion model)認為,隨著伴侶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體驗和新的社會角色,愛情會使我們的自我概念得到擴展和變化,我們會漸漸瞭解我們以前所不認識的自己(Aron & Aron,2006)。的確,一項對戀愛的年輕人跟蹤10周的研究發現,他們的自我概念變得更加多樣化,自尊也得到提升,這就是為什麼墮入愛河讓人如此快樂的兩個原因(Aron et al.,1995)。

所有這些都是很有說服力的內容。浪漫且充滿激情的愛情所具有的喚醒和認知特徵包含了波濤洶湧的感情、想像力和理想化,有時還會出現癡迷的情形(Aron et al.,2008)。正是這種複雜、狂熱的狀態的出現,才使得大多數北美人開始考慮結婚的問題。然而,浪漫的激情或許並不是他們在隨後的歲月裡能維持婚姻的原因。愛情關係的持久可能更多地與相伴之愛有關。

相伴之愛

相伴之愛並不依賴於激情,所以它比浪漫之愛更為穩定。三角理論認為相伴之愛是親密和承諾的結合,但我們可以更充分地把它描繪成「對可愛伴侶的舒心的、溫情的、信任的愛戀,它以深厚的友誼為基礎,包含相伴相隨、共同的愛好活動、互相關注和一起歡笑」(Grote & Frieze,1994,p.275)。它的表現形式是豐富、忠誠的友誼,而對方就是與我們的生活相互交織的人。

相伴之愛看上去令人愉悅,但與浪漫激情的狂喜相比,是否顯得有點平淡乏味?可能是這樣,但你或許會習慣於這種愛。當問及數以百計的結婚至少15年以上的夫妻,為什麼他們的婚姻能持續時,他們並沒有像浪漫的愛人所認為的那樣,會為配偶做任何事情或者失去對方會很痛苦(Lauer & Lauer,1985)。恰恰相反,男女雙方提到的兩個最多的理由是(1)「配偶是我最好的朋友」,(2)「我很喜歡配偶這個人」。持續滿意的婚姻似乎包括了很多成分的相伴之愛。

測量相伴之愛的實用工具是《基於友誼的愛情量表》(Friendship-Based Love Scale,Nancy Grote & Irene Frieze,1994)。正如表8.5所示,該量表描述的情感與愛之激情量表存在很大的差異;友誼和陪伴在基於友誼的愛情量表上比愛之激情量表更為明顯。

表8.5 基於友誼的愛情量表

資料來源:Grote & Frieze,1994.

當然,在浪漫愛情的背景下也能產生深厚的友誼。有一項研究發現,44%的年輕人在婚前表示,浪漫的情侶也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Hendrick & Hendrick,1993)。不過,當友誼也成為浪漫愛情的一部分時,友誼就會和性喚醒及激情相結合(有時混淆在一起)。在相伴之愛中更容易覺察友誼的重要性,此時親密伴隨承諾一起出現。而在浪漫愛情中較不容易覺察友誼,此時親密是和激情同時出現的。

生理基礎

相伴之愛還與浪漫之愛具有不同的生理基礎。促進人放鬆並減少壓力的神經肽催產素好像與相伴之愛有關(MacDonald & MacDonald,2010)。處在分娩和哺乳期的媽媽會分泌催產素(事實上,催產素的合成制劑(pitocin)常用來誘導分娩),年輕媽媽血液中催產素含量越多,就越會摟抱嬰兒、與嬰兒喃喃細語、照看嬰兒並微笑(Feldman et al.,2007)。對於成人,愛人的接吻會刺激催產素的釋放(Hill et al.,2009),尤其在性高潮時會釋放大量的催產素;催產素可能正是夫妻在做愛之後會感到放鬆和嗜睡的原因之一(Floyd,2006)。而且,血液中催產素含量高的人在與配偶討論棘手問題時往往顯得更溫和、更善良(Gouin et al.,2010),實驗參與者在與戀人爭吵時聞到催產素噴劑後會開始變得更放鬆(Ditzen et al.,2009)。他們還變得對陌生人更為信任(Theodoridou et al.,2009)。這些現象表明催產素能產生令人安寧的寬慰作用,還能使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彼此更加依戀(Floyd,2006)。簡而言之,催產素的釋放或許是相伴之愛產生的生物基礎。

不過,即便多巴胺是浪漫愛情的重要參與者,催產素是相伴之愛的核心成分,這兩種化學物質在人的身體內總有一定的含量,所以很少能遇上純粹的浪漫之愛和相伴之愛,即只出現一種而缺乏另一種的愛情。相伴的愛人可以,也的確能體驗到激情;同樣浪漫的愛人可以,也的確能體驗到承諾。當我們真正經歷愛情時,浪漫之愛和相伴之愛這兩種愛情的區分要遠比我們這裡所討論的模糊得多(Fehr,2006)。儘管如此,只要我們願意容許一些模稜兩可,就可以得出結論,美國人的愛情關係中存在兩種最常見的類型:一種愛情充滿激情,最終會使人們彼此成雙配對,另一種愛情充滿友誼,是愛情關係歷久不衰的基礎。久而久之,在持續的愛情關係中相伴之愛一般要強於浪漫、充滿激情的愛情,它也與人們對愛情的滿足有更高的相關(Fehr,2001)。在本章最後我們還會談到這一點。

同情之愛

在成功的浪漫關係中還有第三種愛情(Berscheid,2010),愛情三角理論對此並無介紹,因為該理論並不認為對伴侶周到體貼的關愛也是愛情的特定成分。但關愛卻有可能是愛情中的成分。對伴侶的幸福進行利他主義的關心和關注是同情之愛(compassionate love)的定義性特徵,這種愛結合了親密中的信任及理解與同情及關愛,關愛中包含同理心、無私和為愛人犧牲的意願(Fehr & Sprecher,2009b)。(在我們進一步探討之前,先花點時間來考察「同情的」愛情這個說法。同情之愛聽起來好像結合了浪漫、充滿激情的愛情[顯然包含了激情]和相伴之愛[當然與陪伴有關];但它與這兩者都不同。同情包含了對他人的同理心和幫助他人的仁慈願望。請不要混淆相伴之愛與同情之愛。)

具有同情之愛的人往往會與愛人同甘共苦,寧願自己受苦,也不讓自己親近的人受到傷害。他們大方且有同理心,對愛人的關注和關愛在《同情之愛量表》上一覽無遺(Sprecher & Fehr,2005)(見表8.6)。如你所料,富於同情之愛的人比缺乏同情心的人能為伴侶提供更多的支持,救災時捐獻更多的金錢(Fehr & Sprecher,2009a),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會有更多的快樂(Sprecher et al.,2007)。

表8.6 同情之愛量表上的項目

同情之愛與浪漫之愛、相伴之愛的體驗有著很高的相關(他們都有共同的親密成分),但仍存在值得注意的差異。浪漫之愛是「盲目的」,但同情之愛卻根源於對伴侶優點和缺點更準確的理解之上;我們認識到他們的不足,但我們不管怎樣還是愛他們(Neff & Karney,2009)。同情之愛中無私關照的核心特徵可能是無價的,能保護和維繫親密關係,即使伴侶因為年齡垂垂老矣,或者「因為厄運讓伴侶意外從好變差」(Berscheid,2010,p.17)。同情之愛對於長期親密關係的持續滿足是否必要?我們並不知道答案:這類研究還沒做完。不過,對伴侶富有同情心的關愛,和激情和友誼一樣,或許都是最美妙的愛情體驗的重要成分。

愛戀風格

另一套區分不同類型的愛情體驗的體系是由社會學家約翰·艾倫·李(John Alan Lee)提出的,他採用希臘和拉丁詞語來描述六種愛情風格,它們的差別表現在愛戀情感的強烈程度、對愛人的承諾程度、期待的愛人特徵以及得到對方回報的愛情期望(Lee,1988,見表8.7)。第一種風格是情慾之愛(eros),與人的色慾有關。情慾之愛有著強烈的肉慾色彩,這種風格的情人可能會嚴重受到外表長相的影響,相信一見鍾情。

第二種風格是遊戲之愛(ludus),視愛情為沒有約束的遊戲。這類愛人常常反覆無常,(試圖)同時擁有幾個伴侶。相形之下,第三種風格友誼之愛(storge),引導人們不再重視強烈的情感,而去尋求真正的友誼,逐漸發展為真實的承諾。

表8.7 愛戀風格

資料來源:Lee,1988.

第四種風格狂熱之愛(mania)難以滿足、佔有慾強,充斥著生動的幻想和沉迷。第五種風格利他之愛(agape)無償付出、利他、無私,把愛情視為一種職責。最後一種風格現實之愛(pragma)客觀而務實,使人冷靜地尋找理論上和自己最般配的伴侶。

這些區分有用嗎?把這六種愛戀風格視為愛情體驗的六個方面更加有意義,而不要把它們看成另外的愛情類型。它們會發生交叉重疊,與我們已知的愛情類型有著各自不同的關聯。具體來看,友誼之愛、狂熱之愛及現實之愛與浪漫之愛、相伴之愛或同情之愛共同點很少;瘋狂之愛的癡迷、友誼之愛的沉靜、現實之愛的務實與後三種愛情的核心成分(愛戀的親密感)顯然不同(Graham,2011)。不過,三角理論中愛情所有三種成分(親密、激情與承諾)都與情慾之愛及利他之愛存在正相關(記住愛情既包含給予又包含接受),而與遊戲之愛負相關(這表明愛情是嚴肅的)(Graham,2011)。故而李所描述的某些愛情類型(Lee,1998)與其他研究較多的愛情類型有關,但也有些沒有關係。蘇珊和克萊德·亨德裡克(Susan & Clyde Hendrick)夫妻編製了《愛情態度量表》(Love Attitudes Scale)來測量人們對這六種愛戀風格的認可程度,結果發現男性在遊戲之愛上的得分高於女性,而女性在友誼之愛和現實之愛上的得分高於男性(Hendrick & Hendrick,2006)。其他研究者發現人們存在一種傾向性,即對愛情持有相似態度的人更容易成雙配對(Morrow et al.,1995)。一般而言,愛情風格提醒我們,要注意有時容易被忽略的、影響愛情的個人因素(如實用性)。

愛情的個體和文化差異

顯然,當人們說「我愛你」時,會感受到各種不同的情感。更複雜的是,某些人更有可能體驗到某種類型的愛情。若干個體差異及文化差異都與愛情有關,我們先探討愛情是否具有文化差異。

文化

如果你使用fMRI,就會發現中國與美國的浪漫愛情看起來完全一樣:兩種文化的人看到自己浪漫伴侶的照片時激活的腦區一樣(Xu et al.,2011)。這並不奇怪,因為浪漫的愛情看來是普遍的人類經驗,在世界各地的人身上都會出現(Hatfield et al.,2007)。浪漫之愛與相伴之愛的區別在東西方文化中也很明顯(Shaver et al.,2001)。基本上各種愛情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現似乎相同。不過,在這些大的方面類似之外,仍有些文化的細微差異使得愛情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美國人在描述墜入愛河的體驗時,比中國人更強調戀人的俊美容貌和共同點,而中國人比美國人更多提及溫和的性格、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生理喚醒(Riela et al.,2010)。(你認為哪國的人墜入愛河的理由更充分?)之後當他們步入婚姻時,中國和美國的已婚夫婦都會感受到許多溫情的關愛和對伴侶的性慾,但也存在文化差異。而在美國,浪漫幻想(認為戀愛就像童話,期望愛上之後就能幸福地生活)更突出,而在中國則更普遍地承認,伴侶也會令你困惑,難以理解,愛情本身有好也有壞(Jackson et al.,2006)。(再問你,你認為哪種文化表現更好?)最後,西方國家(如美國)崇尚個人主義的人比東方國家強調相互依賴的人更堅持認為,愛情是結婚的原因(Levine et al.,1995)。具體而言,中國大學生比美國大學生在應該與誰結婚的問題上更可能遵從父母的願望(Zhang & Kline,2009)。而中國的婚姻通常是家庭做決定,美國的年輕人則往往希望完全由自己做主選擇配偶。(如果你父母能為你選擇配偶,他們會為你選擇誰?見下面的專欄8.3。)

依戀類型

因為文化的作用相當微妙,所以文化對愛情的影響並不如個體差異那般明顯。具體而言,不管何種文化,依戀的兩個維度,憂慮被棄和迴避親密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與愛情的所有成分都有關係:親密、激情、承諾和關愛。

● 親密。安全依戀類型的人一般很重視其他人,認為別人值得信任、可以依賴和心地善良(Luke et al.,2004),他們往往對自己的伴侶很坦誠,心情愉快地進行大量的自我表露。而那些不安全型的人則對他人持有戒心。具體來說,高迴避的人一般會懷疑他人,認為別人不誠實、靠不住(Collins & Allard,2001)。因此他們往往沉默寡言,很少對伴侶訴說自己的情感和願望(Feeney et al.,2000)。總的來說,安全型的人與不安全型的人相比,與伴侶的關係更加親密(Mikulincer & Shaver,2007)。

● 激情。癡迷型的人的生活存在很多戲劇性場景,但大部分並不輕鬆愉快。憂慮被人拋棄常常使他們緊張不安,他們在親密交往時體驗到的總是提心吊膽的憂慮而不是幸福快樂(Davis et al.,2004)。迴避親密的人則更為疏遠冷漠,他們的激情(儘管少得可憐)更加不帶有個人色彩。所以,只有安全型依戀類型的人才能體驗到最美妙、滿足的性生活,對於這一點你或許不會感到奇怪。安全型的人性生活的次數更多,有著更多的喚醒、更大的愉悅、更多次數的高潮以及更大的滿足(Mikulincer & Shaver,2007)。

● 承諾。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更加忠誠於他們的伴侶關係(Mikulincer & Shaver,2007)。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久而久之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有更多更親密、更積極、更滿意的交往(Kafetsios & Nezlek,2002)。

● 關愛和看護。最後,當伴侶緊張不安,需要支持時,不安全型的人並不是有效的看護者,與安全型的人相比,他們提供的安慰更少,也不能讓伴侶放心(Simpson et al.,2002)。詳而言之,當危難中的伴侶請求安慰和支持時,高迴避的人的行為更消極,有時還會變得惱怒(Campbell et al.,2001)。焦慮型的人經常會提供很多幫助,但他們往往是為了一己私利才這麼做,希望獲得伴侶的讚許。整體來看,對伴侶的同情之愛會因安全型依戀得以提升和增強,而會被迴避親密削弱(Sprecher & Fehr,2011)。

因此,安全型依戀和愛情的所有這四種構成成分都有正面的關係,這四種成分看來可以締造出不同的愛情體驗。可以肯定的是,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體驗到更強烈的浪漫之愛、相伴之愛和同情之愛(Mikulincer & Shaver,2005)。

然而更重要的是,所有人一般都有數個不同的伴侶,比如愛人、父母和朋友,這些人在任何時間都是重要的依戀對象,我們或許在某些關係中相對安全,而在另一些關係中則不太安全(Sibley & Overall,2008)。潛藏在人際關係的總的適應行為(即我們命名的依戀類型)背後的可能是對特定伴侶的幾組不同的情感,所以我們依戀的質量在不同的伴侶之間會發生變化(Overall et al.,2003)。比如,有人焦慮地依戀於自己的母親,但可能會全心全意地信任自己的愛人。所以,依戀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之間會起變化,這使得愛情關係中的依賴類型十分複雜(Sibley & Overall,2008)。

雖然如此,我們這裡描述的總的態度仍然重要。迴避親密和憂慮被棄的變化程度能概括全世界所有人際關係的特徵(Schmitt,2008)。它們也清晰地為我們與他人的交往打下了基礎。能安全地依戀於母親的蹣跚學步的孩童,也往往在小學能與其他小朋友和睦相處,然後在中學能擁有親密的友誼——再後,作為這些成功友誼的結果,他們往往會擁有滿意的成人愛情(Simpson et al.,2007)。依戀類型強烈、持久的影響表明人們不僅會擁有不同類型的愛情,而且還會擁有不同類型的愛人。

年齡

另一個可能影響愛情、而自身變化又很緩慢的個體特徵就是個體的年齡。正如我們在第2章所指出的,年齡是心理學研究中很難處理的變量,因為它通常容易與經驗和歷史相混淆。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擁有(1)持續時間更長的人際關係和(2)總數更多的人際關係。所以如果愛情的確隨著年齡發生變化,這可能是年齡造成的差異,也可能是由於人們關係持續的時間長度、以前體驗到的浪漫程度,或者是這三者結合所引起。

但是,年齡的影響有一點是清楚的:多數人會變得更成熟。研究者比較了60歲的夫妻和40歲的夫妻,結果發現年老的夫妻有著更多精神上的快樂,但卻較少有肉體上的喚醒。他們的情緒不是很強烈,但整體上更為積極,即使在婚姻不是很幸福的時候(Levenson et al.,1994)。使年輕人步入婚姻殿堂的灼熱、急迫和強烈的情感隨著時間會逐漸變弱,取而代之的是對愛情更為溫和、成熟的看法。

性別

另一個不隨時間變化、但可能很重要的個體差異是性別。整體來看,男性和女性在愛情方面的共同點多於不同點(Canary & Emmers-Sommer,1997)。他們都能體驗到不同類型的愛情,男女在每種依戀類型上所佔的比例也大致相同;男性一般比女性更為疏離,但差異相當小(Schmitt,2008)。平均而言,女性體驗到的情感比男性更強烈、更多變(Brody & Hall,2008);然而很少有研究發現在浪漫情感的測量上男女兩性存在任何差異,比如《愛情量表》(Rubin,1973)和《愛之激情量表》(Hatfield & Sprecher,1986)。很顯然,正如我們前面所指出的,認為男性和女性來自不同的星球是十分愚蠢的。

另一方面,男性往往比女性有著更為浪漫的態度體驗;他們比女性更可能認為只要愛一個人就已足夠,其他的都不重要(Sprecher & Metts,1989)。他們也更可能相信「一見鍾情」式的愛情體驗,他們往往比女性更快地墜入愛河(Hatfield & Sprecher,1986)。女性在愛情方面比男性更為謹慎;女性對愛戀的對象更為挑剔,更遲緩地感受到激情,她們將愛慕之情限制在適配價值更高的伴侶身上(Kenrick et al.,1990)。男性則往往不會這麼嚴格地區別對待,比如男性一般來講比女性更能接受隨意的性關係(Schmitt,2005b)。(需要提醒的是,所有這些行為模式是和演化論的模型一致的,此模型預測女性挑選愛戀對像時應該審慎,因為她們在任何一個子女上的養育投入都比男性大得多[Buss,2012]。恰恰相反,社會文化模型認為女性之所以有著更苛刻的擇偶標準,是因為傳統上她們的社會地位更低;根據這一觀點,女性仔細地選擇社會地位高的配偶,是她們取得男性所控制的資源的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Wood & Eagly,2007]。你認為哪一種解釋更有說服力?)

男性似乎還看重激情。男女兩性都認同愛情應該溫情脈脈、忠貞不渝,但男性比女性還認為愛情應該有著更多的激情(Fehr & Broughton,2001)。的確,在愛情的三個成分中,激情與男性關係的滿意程度有著很高的關聯,而承諾則是預測女性滿意度的最好成分(Sternberg,2006)。根據斯騰伯格的三角理論,男性所依賴的愛情成分隨著時間的流逝是最不穩定和最不可靠的。

愛情能持久嗎

那麼,時間的流逝會怎樣影響愛情?愛情能持久嗎?這是一個很難給出明確結論的問題,因為前面已經談到,愛情有著各種不同的類型,愛人也會千差萬別。你的愛情體驗或許和本書其他的讀者並不相同。儘管如此,典型的北美婚姻是這樣一種情形:沉浸在浪漫激情的20多歲的青年男女發誓要共度餘生,可能還期望他們的激情能一直持續下去。能做到嗎?儘管夫妻們有著美好的願望,人際關係科學所能給出的最好答案是:可能做不到,至少達不到伴侶們所期望的程度。

圖8.2 人們為愛情而結婚後浪漫愛情隨之減弱

印度的一項研究比較了包辦婚姻和自由戀愛的婚姻。正如普通的美國人的婚姻一樣,因愛情而結婚的夫妻在婚後若干年,浪漫愛情很大程度上減弱了。

資料來源:Myers, D.1993.

最基本的事實是,人們在結婚之後浪漫的愛情會減弱(Sprecher &Regan,1998)。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在浪漫和愛之激情量表上的得分都會下降(Tucker & Aron,1993),這還是那些努力維持婚姻的夫妻的情形!結婚幾年之後,夫妻們就不會再像從前那樣真心誠意地聲稱,彼此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情,或者在互相凝視對方的雙眸時,根本不會有陶醉的感覺。圖8.2是這一有趣現象的例證,這是在印度進行的一項研究,研究者比較了因愛情而結合的夫妻——正如大多數北美人的婚姻——和由家長包辦而結婚的夫妻(Gupta & Singh,1982)。結婚10年之後仍維持婚姻的浪漫夫妻在魯賓的愛情量表(Rubin,1973)上的得分,要遠遠低於結婚只有一兩年的浪漫夫妻的得分。(已經離婚和婚齡不到10年的夫妻的數據沒有包括在圖8.2中。你認為他們的在愛情量表上的得分會是多少?)

而且,有時候夫妻浪漫愛情的減少非常快速。僅僅在結婚2年之後,夫妻彼此平均表達出的情愛就比他們剛結婚時減少了一半(Huston & Chorost,1994)。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婚姻之後的第四年是離婚最頻繁的時間段(Fisher,1995)。很多夫妻,即使不是大多數,並不能維持彼此之間的迫切渴望,而正是這種相互渴望在一開始促使他們步入婚姻。

浪漫愛情為何難以持久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考慮,就會發現浪漫的愛情之所以會隨著時間而減弱有幾個原因(Walster & Walster,1978):首先,幻想促進了浪漫。如前所述,愛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洋溢著激情的愛人們往往會將他們的伴侶理想化,縮小或忽略那些使他們止步不前的不利信息。想像、希望和異想天開的幻想會使與我們差異很大的人看起來有吸引力,至少暫時是這樣。當然,問題在於,幻想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經驗的積累而逐漸變弱。伴侶之間理想化的讚美能促進浪漫,僅就這一點足以預期:當伴侶雙方開始生活在一起、變得越來越現實時,浪漫就會消退。「理想容易黯淡,魔咒會被打破,戲法終將被戳穿……浪漫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消逝,因為熟悉能使人更現實、毫無保留地審視對方;晌午刺眼的陽光最終驅散了月亮留下的迷人光暈」( Mitchell,2002,p.94)。

此外,僅僅是新奇也能為新確立的愛情關係注入興奮和能量。戀人之間的初吻比之後的成千上萬個親吻更令人激動,而當人們為新的伴侶而精神抖擻、魂牽夢繞時,決不會意識到在30年之後自己的愛人會變得多麼熟悉和習以為常。的確,新奇在其他物種中也會引起性喚醒。比如,把兩隻處在發情期的公鼠和母鼠關在一起,公鼠會多次與母鼠交配直至筋疲力盡;然而,如果用另一隻處在受孕期的母鼠代替第一隻母鼠,公鼠又會重新煥發興趣和活力,撲身而上與之交配。這樣不斷地以新母鼠代替老母鼠,引發出的公鼠射精次數要兩三倍於它只與同一個母鼠關在一起的情形(Dewsbury,1981)。研究者把這種新奇對性喚醒的影響稱為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它的名稱來自一個或許是杜撰的老故事。據說,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有次偕夫人參觀一個養雞場,柯立芝太太注意到一隻公雞接二連三地趴在母雞身上。夫人甚為這只公雞的勇猛折服,她讓導遊把這只公雞指給總統看。據說,柯立芝聽到這只公雞持久的性能力之後,想了片刻然後說道,「請轉告夫人那可不止是一隻母雞」( Walster & Walster,1978)。

新奇對人有相似的作用嗎?或許有。浪漫的夫妻一起參加新奇、興奮的活動會讓他們彼此更加相愛(Strong & Aron,2006)。並且有學者認為浪漫的激情和愛情關係的變化有著直接的關聯(Baumeister & Bratslavsky,1999)。當我們剛墜入愛河時,我們的自我在擴展,事物都是新鮮的,親密感在不斷增加,激情就可能非常高亢。然而,一旦確立了婚姻關係,新奇感消失,激情逐漸消退;婚姻關係持續越久,激情就變得越少(Ahmetoglu et al.,2010)。對美國人性行為所做的廣泛調查支持了這一觀點,調查顯示夫妻間性交的平均頻率(測量彼此之間激情的指標之一)在婚姻的過程中是持續下降的(Call et al.,1995)。在德國也發現了類似的模式(Klusmann,2002)。如圖8.3所示,這種下降顯然混淆了年齡的影響。然而,再婚並更換伴侶的人增加了他們性交的頻率,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這樣,所以年齡變老看來並不是激情隨著時間而減少的全部原因。可以認為,「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險而繁盛;卻因瞭解熟識而消亡。持久的浪漫只不過是自相矛盾的說辭」( Mitchell,2002,p.27)。

圖8.3 隨著年齡而變化的性交頻率

一般而言,隨著時間流逝大部分的浪漫關係都好變得缺乏激情。

資料來源:Call et al.,1995.

最後,圖8.3也表明,喚醒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逐漸消失。我們都清楚,身體的喚醒——如脈搏加快、呼吸急促——無疑會增強激情。但人們不可能永遠保持緊張的激動狀態!就浪漫的愛情而言,當伴侶變得熟悉時大腦可能根本無法產生足夠多的多巴胺,所以即使你的伴侶能一如既往地完美,你也不能像過去那樣被喚醒。無論如何,不管何種原因,愛情的激情成分比親密和承諾會更快地發生變化(Ahmetoglu et al.,2010),這就意味著浪漫的愛情也會發生改變。

愛情的未來怎樣

因為浪漫激情的三個重要影響因素——幻想、新奇和喚醒——一般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減弱,所以浪漫的愛情亦會日漸消退(Walster & Walster,1978)。有些夫妻的確能持續地感受到彼此間深刻的浪漫愛情,即使他們的情感隨著時間有一定的改變。在10年的婚姻之後仍深愛彼此的夫妻在看到愛人的照片時,其大腦中多巴胺富集的獎賞中樞仍會受到激活,正如當初他們墮入愛河時的表現——但與哺乳動物中一夫一妻制和承諾有關的腦區也變得更為活躍(Acevedo et al.,2011)。標誌新愛的癡迷狂戀一般也會消退,即使慾望和關愛猶存(Acevedo & Aron,2009)。歸根結底,讓人們步入婚姻熊熊燃燒的愛情基本上不會原封不變,這可能是美國人離婚率如此之高一個原因:普遍的抱怨是愛情的「魔力」消失了(見第13章)。

不過,我們並不希望這一消息讓你感到沮喪。相反,我們認為它為人們擁有成功的長期愛情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通常,促使人們結婚的愛情和使人們數十年廝守在一起的愛情並不一樣。隨著我們變老,激情會消退,但親密和承諾都會增強(Ahmetoglu et al.,2010)。因此,相伴之愛比浪漫之愛更為穩定(Sprecher & Regan,1998)。如前所述,能長期維持幸福婚姻的人通常會向配偶表達出許多相伴之愛(Lauer & Lauer,1985)。這樣的人也常常活得很快樂:雖然相伴之愛不依賴於激情,身處相伴之愛的人仍會感到非常滿足(Hecht et al.,1994)。並且因為親密和激情存在相關(Whitley,1993),夫妻成為好朋友也有助於維持激情。

所以,你只要投身於同時是好友的愛人。你還可以有目的、創造性地防止可能損害滿足感的任何厭倦情緒。當愛情關係變得重複、單調和沉悶時就會止步不前,如第6章所揭示的,並非一出現壞事情就會發生厭倦,而是婚姻生活變得沒有情趣、難以讓人興奮或者沒有挑戰性時才會滋生厭倦(Harasymchuk & Fehr,2011)。厭倦是愛戀和滿意的對立面,所以厭倦的出現是非常糟糕的信號(Tsapelas et al.,2009)。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創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尋找新穎、吸引人的共同娛樂的好方法。

這就是你的愛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為維持愛情關係的基礎。培養與愛人之間的友誼。努力保持新鮮感;把握住每一個與配偶共同進行新奇探索的機會(Strong & Aron,2006)。如果對愛人急迫的慾望漸漸演變為平靜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覺得奇怪或失望。這種幸福的結果可能會讓你成為幸運的愛人。

請你思考

在大衛和凱瑟琳相識前,兩人都沒有談過戀愛,所以當他們從約會關係逐漸發展成更親密的戀愛關係時,他們都很興奮。彼此都是對方的初戀情人,他們發現性事既令人尷尬又異常興奮。此後的幾周,他們沉浸在從未體驗過的浪漫情感的興奮中,所以決定結婚。但大衛很快就被凱瑟琳惹惱,因為她想知道大衛每天的所有活動。大衛在上班時,凱瑟琳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會打來電話,僅僅是為了「保持聯繫」。如果大衛中午和客戶聚餐或者外出辦事,凱瑟琳就會變得煩躁。從凱瑟琳的角度看,她因為大衛明顯不願意向她傾訴心中的想法而感到困擾。大衛則為自己的自我和獨立而自豪,並認為沒有必要告訴凱瑟琳所有的事情,凱瑟琳持續不斷的探查讓他開始覺得不勝其煩。

你認為大衛和凱瑟琳的未來會怎樣?為什麼?

[1] 你或許從未聽過。你應該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