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親密關係(第6版) > 序二:譯叢序 >

序二:譯叢序

社會心理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一門社會科學學科,它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社會現象之間的關係,試圖探討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是如何受到其他人影響的,這些影響包括實際的、想像中的和推測出來的人際作用。社會心理學家通常思考的問題有:我們如何認識他人(社會認知),我們如何與他人打交道(社會互動)以及文化、社會、團體如何作用於我們(社會影響)等方面的內容。

眾所周知,社會心理學研究向來有心理學的、社會學的和符號學的三種取向,其中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更強調實證的研究和對社會中個體心理的關注。本譯叢以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主編的「麥格勞-希爾社會心理學系列叢書」 為基礎,從中遴選出精品(如《決策與判斷》、《自我》、《親密關係》、《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並在更大的範圍內,補充一些近年來有著廣泛影響的社會心理學新著。

十幾年前,香港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彭邁克(Michael Bond)就曾經說過:「心理學不幸是由西方人創建的,結果,西方的心理學研究了太多的變態心理和個性行為。如果心理學是由中國人創建的,那麼它一定是一門強調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學科。」確實,這門學科是我們中國人有可能做得比其他國家的學者更好的心理學領域,因為我們的文化幾千年來就很強調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關係,而這些關係正好是社會心理學關注的焦點所在。可惜時至今日,中國的社會心理學並沒有得到它所應有的關注。我們推出這套叢書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國內有志於學習、研究和應用社會心理學的各界人士較為系統地瞭解當代社會心理學的來龍去脈、重大發現以及最新前沿,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通過這套叢書,為推動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以及提高中國社會心理學的國際影響貢獻綿薄之力。

彭凱平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