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發現你的心靈 > 第一章 發現你的心靈 >

第一章 發現你的心靈

早晨好!謝謝大家在這樣一個陽光燦爛的週末聚在這裡!看到這樣一個盛況我感到很震撼,謝謝大家給我機會與諸位溝通。

從古典走向現代,我們亙古不變的是一種什麼樣的願望呢?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地發現了自己?是不是真正地發現了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有能力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有很多朋友看過我講的《〈論語〉心得》。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看這本書。今天我在這裡想跟大家溝通的並不是一種儒家的學術系統,我們不去考究它的學理和原理,也不去探討這樣一種倫理思想在中國制度中的作用,我想跟大家溝通的並不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題,而是「半部《論語》」怎麼樣修自身。為什麼說「半部《論語》」呢?起碼以我的年齡、我的知識、我的學識,我在這裡只敢說半部《論語》。那麼以後的人生歷程,我想我還有後半輩子的時間慢慢地去參悟《論語》。每一個人,可能我們心靈的成長也是一樣的。

所謂聖賢,就是一路相伴的那些樸素的真理。真正的真理永遠不是從外在灌輸給我們的,它只能從我們的內心喚醒,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有,口中無」的那點道理。可能有些古聖先賢替我們說清了,而且就是那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它讓我們感覺到怦然入心、心有所感。

今天我想跟大家溝通的題目是《發現你的心靈》。我想我們從小都受過一種樸素的教育,說我們這個大千世界氣象萬千,我們有著很多很多的知識系統,古往今來的都需要我們去瞭解,需要我們有一雙眼睛去發現無比遼闊的世界,但是我們真的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什麼嗎?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在極度沉重的工作壓力下感覺到自己精神快崩潰了,所以他去看心理醫生,他對心理醫生講:「你看我的症狀就是每天上班時人就很踏實,我覺得我能夠完成我的工作,而且我能夠很成功,所以我就很享受這個過程,但是一旦走出工作我就惶惶不可終日,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不瞭解自己心裡的願望,我不知所終,我感到迷惑、彷徨,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你說我長期這樣下去會不會得抑鬱症呀?」醫生跟他說:「你這個情況是挺嚴重的,那這樣吧,你先不要來看病,告訴你一個辦法:我們這個城市有一個大劇院,有一個著名的喜劇演員,他每天都在那兒表演,而且演的都是能讓人開懷大笑的喜劇,非常經典,你先去看他的表演,連著看一個星期,看到你整個人開朗起來,不再這麼憂思憂慮了,你再來找我,我們再來探討你的心理問題。」醫生說完這段話,看到那個病人低著頭,很久很久沒說話,等到他抬頭的時候已經淚流滿面,他對醫生說了一句話:「我就是那個演員。」其實這樣一個故事很像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境遇。也許你是成功的,起碼你是稱職的,在社會角色上你對得起你的職稱、對得起你的薪水,甚至你還可以廢寢忘食地工作,你還可以在這個地方做出很多業績,但是我們真正叩問自己內心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狀況真的滿意嗎?我們內心的那些夢想、願望,我們真的看得見嗎?其實在今天,我們已經不缺少一雙去發現世界的眼睛。今天是傳媒的時代,電視上、報紙上,各式各樣的信息和資訊對我們的頭腦和眼睛進行的是一場掃蕩、一場風暴,我們現在唯獨缺少的是在這樣一種信息狂潮中對自己內心的清晰把握。如果少了這樣一種把握的話,我們自然會迷失,所以我一直希望每一個人能夠建立一種生命的覺悟。「覺悟」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從小學的時候經常看到、聽到要「培養人的覺悟」,但是什麼是真正的覺悟?覺悟其實是一個佛家用語。我們來看看:漢字很簡單,覺字頭下面一個看見的「見」,悟是一個豎心一個「吾」,覺悟二字是什麼呢?字面上看來它就是看見我的心,拆解起來無非就是這樣一個意思。那麼我們真正問問自己,有幾個人看見了自己的心?有幾個人敢於面對自己的心呢?有的時候面對自己的心,你會覺得心是蒼白的,你會覺得你是在靠外在的一切撐著自己。而你內心有一個空空的傷口。內心的傷口是什麼都填不平的。有時候你看自己的心,你會覺得自己是遺憾的,有一些遺憾發生之後,似乎用一生都彌補不上;有時候看自己的心,你會覺得自己是欲壑難平的,你在世界上的一些索取,也許終你一生都不能讓你滿足。其實我們敢不敢看自己的心是第一步。《論語》是什麼?《莊子》又是什麼?我想,所有古聖先賢,都以他們一種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態度告訴我們:面對自己,先把自己建立起來,那樣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所以說我不太相信一個公民,當他不是一個有幸福感的、有責任心的、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人,他能讓他的親人幸福。如果一個人不能上孝父母、下對兒女負責任的話,他也不太可能對整個社會有巨大的擔承。所以每一個人的起點,我們生命的起點,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沒有人能成為他心中的偶像、他人名字的複製品,每個人只能成為自己,但是成全自己的前提是認知自己。

我們心中究竟有哪些美麗的願望?我們是不是敢於去面對?在這裡要說到孔子的一句話,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怎麼樣做一個真君子?」他的學生問他:「老師,做君子很難嗎?」他說:「不難。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他說做君子滿足三條就夠了,但是很遺憾他做不到。這是孔子的謙詞。他說「道者三」是什麼呢?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這三點。那麼這樣的一些話在今天過時了嗎?

我們來想一想,憂,所有的憂思、憂慮、煩憂,在今天其實更多。為什麼多了呢?是因為我們在這個物質世界裡可選擇的太多。大家想想,就在不到半個世紀以前,在中國的20世紀70年代,人還沒有那麼多的選擇,所以有的時候貧瘠也是一種安定,荒蕪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那時我們無所選擇。大家從一個學徒進一個廠子到退休,用的大茶缸子上面茶漬斑斑,瓷都掉了,印的還都是同一個廠名,你沒有離開過這個單位。這個單位給你分了個福利小房,自己住一輩子,到兒子結婚時拉一個簾隔半間還住這個地方。兩口子從別人介紹結婚,有點小磕小碰,一輩子吵吵鬧鬧,但不會有人想到離婚這件事情。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慣性,這是我們當時所習慣的一種生活的軌跡。但是到今天,走到這個世紀,你的生活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換的,從工作到房子到伴侶,沒有什麼是不能換的。所以我們面臨的所有的憂惶、憂慮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再來說「智者不惑」。漫天漫地我們存在多少迷惑、多少困惑,客觀中又有多少誘惑?這個「惑」的元素也比過去更多。再來說「勇者無懼」。我們內心能不懼怕嗎?我們面對這樣一個龐雜的、價值觀出現斷層的社會急劇轉型的階段,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安身立命嗎?所以我們說認知自己並不是憑空的靜態的認知,而是把自己放大到一個生活的坐標系中,在這個坐標繫在這個時代之中看自己,越發覺得人很渺小,人被所有的憂、惑、懼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頂多做一個喜劇演員,臉上掛著職業的笑容,但是很難面對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孔子告訴我們簡單的三個字:做一個仁者、智者、勇者。仁、智、勇三個字在這裡到底是什麼地位?仁、智、勇是人的主觀,憂、惑、懼是世界的客觀。當我們沒有能力選擇去改變世界的時候,我們起碼有能力選擇改變自己,也就是說怎麼樣讓你的內心更加強一點。那麼什麼是仁呢?學生曾經問過孔子:「老師,什麼叫仁?」按說「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今天的學者解釋起來長篇累牘、洋洋萬言,但孔子的話太簡單了,兩個字:「愛人」。即善待他人、真心對他人好。學生問孔子什麼叫智慧,孔子又說了兩個字:「知人」。就是瞭解他人瞭解自己。這種瞭解實際上是最大的智慧。學生問如何去做,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也就是說每一個人自己都想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用樹立自己的心去真心真意樹立別人;「己欲達而達人」,每個人都想在生活中有所發達,用自己有所發達的心去讓別人發達;「能近取譬」,就是從你身邊最近的地方伸手去幫人。可謂「仁之方也」,這是實踐仁義的方法。這句話聽起來難懂嗎?很簡單吧,但是在今天我們真能做得到嗎?我在大學裡,我的學生每年都在換,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從小在金字塔的寶塔尖上:下面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中間是爸爸、媽媽,上面是一個小皇帝。這些孩子從智力上說是出眾的,學業上是優秀的,因為他們可以考上全國的重點大學,但從人格成長上來講有些就是缺失的,因為他已經不懂得去幫助他人、享受分享的快樂。因為從小的生活軌跡就是獨享,他不知道什麼是分享,所以有時候幫助別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快樂他沒有體會。還記得二十年前我讀到的一篇英文散文,是一個警察的工作日誌。他說忙碌了一整天之後鎖上屋門拔下鑰匙向外走,剛要走的時候聽到值班室內鈴聲大作,他毫不猶豫地開門衝進去,拿起電話來,裡面有個女人非常著急地哭訴:「你快來我家,我的孩子出事了,不行了!」警察問清地址,二話沒說開車就衝過去了。到她家之後看見一歲多的小男孩,喉嚨裡不知道吞了什麼異物,臉色已經發青了。警察說他都沒來得及帶上孩子的媽媽,自己一手夾著孩子、一手握著方向盤直奔最近的醫院。當時的天色已經是薄暮了,他抄最近的路,到了一條大路需要穿越的時候,發現這個地方正在修路,路基已經挖下去一人深的大坑,再繞路已經來不及了,只能從這條路過去。這時他看見一個敦實的工段長,那個人看著他沉默了一會兒,什麼都沒說,然後對所有的工人說:「來,我們都跳下去!用我們的手托起一塊木板,讓這輛車從我們的頭上開過去!」工人們紛紛跳到大坑裡,大家舉著木板,警察的車,硬生生地從這些漢子的頭頂上開過去了。他衝到醫院後,醫生趕緊搶救。孩子得救了,醫生說再晚幾分鐘孩子可能真就要出大事了。警察已經身心疲憊,把孩子送給那位母親就回家了。第二天早晨,他一直在想他都沒有感謝的那些人,是些什麼樣的人?當時一句話都沒說就跳下去讓他把車從他們頭頂上開過去。第二天黃昏他又到了這裡,看見那批人還在那裡修路,他打聽工段長說要謝謝他,他們說工段長在那邊,他迎著工段長走過去,看見一個高大的男人站在夕陽中,他轉過身向警察走過來的時候滿面是淚,他握著警察的手,警察沒有說話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他說:「謝謝你救了我的兒子。」

這是我當時看過的一個很美的故事,也許大家會說有這樣的巧合嗎?人生的輪轉真的會這樣機緣巧合嗎?你今天幫助了別人,明天好運就會垂臨到你的頭上嗎?大家可能會說這樣的故事只是一個小說而已,那麼我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英國、流傳很廣的真實故事。19世紀,英格蘭的一位議員在大雨滂沱中趕到蘇格蘭去演講,他的車子在穿越蘇格蘭鄉村時陷到泥裡出不來,所有人都非常著急,議員也下去推車。一個小伙子看見很著急,跪著幫忙弄車,把自己家的牲口牽出來,在車輪下面墊木頭,連拖帶拽把車弄出來。弄出來之後小伙子已經渾身上下成了泥人,議員非常過意不去,要給小伙子一筆報酬,但小伙子堅決不要。議員讓小伙子說一個人生的願望,許諾一定幫他實現。小伙子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想當一個醫生。」議員說:「好吧,如果你考上大學,學費我來包。」小伙子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優秀,真的考上了最好的醫學院,議員兌現諾言供他上學直到從醫學院畢業。從此以後大家天各一方彼此沒有什麼消息。事情過去了半個世紀,20世紀50年代,丘吉爾在摩洛哥得了嚴重的肺炎,生命垂危,大家到處去找能醫治的藥,最後發現兩年前有一個名叫亞歷山大·弗萊明的醫生發明了一種新藥。丘吉爾用了這種新藥後奇跡般地好了。亞歷山大·弗萊明就是當年蘇格蘭鄉村的那個小伙子,而議員恰恰是丘吉爾的父親。不是每個人幫助了他人,現世報馬上就轉到他的父親、兒子、親人身上,但每個人應享受幫助他人的快樂,享受我們的生命力量。一個人就像太陽一樣把溫暖輻射出去照耀他人,舉手之勞幫助他人,他內心的快樂是巨大的,也許不需要回報,但是久而久之地幫助他人,社會就形成一種習慣。我在歐洲發現每個不認識的異國人都在沖彼此微笑,過來臉色冷漠的人可能是我的同胞,我們不習慣在異地他鄉看到中國人後很高興地問他是從哪裡來的,而恰恰是異鄉人在打招呼。大家可能有這種經歷,在酒店坐電梯,有可能每個人都是冷冷的,但只要有一個人問「您到幾層?」就會有人說到幾層,然後說「到了」、「謝謝」。有的時候,從一個國家、一個社區整個的風俗到一次電梯中的相遇,其實只需要一個人作為引子首先打破僵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願望,希望我們獲得愛,希望我們表達愛,但誰都不開這個金口,誰都不做第一個。什麼是仁者?「仁」絕不僅僅停留在我們的思維中,它應當轉化成一種行動,也就是說讓你自己對他人的幫助無私地放射出去;用你自己的微笑、你自己的陽光去影響周圍的人,這就是「仁者」。仁者會有很多的憂傷嗎?其實所謂憂傷對一個人來說是相對的。破了一寸長的口子叫大傷還是小傷?在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那裡可能疼一個星期,哭一個星期,一個粗粗拉拉的小伙子,打場籃球劃個口子可能還不知道受了傷。其實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憂患——我們可能會面對失業,面對離異,面對朋友的背叛,面對和孩子的代溝,面對所有的問題——權且把它看成是一寸長的口子,這些事情人人可能遇得到,但每個生命個體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心理機制上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小伙子?這通過我們拓展自己完成人的修煉是可以達到的,也就是孔子簡單的兩個字:愛人。愛人容易嗎?我們真的能把這種愛傳遞出去嗎?其實大家可以試試看。「智」無非就是知人,真正用心地去瞭解他人、懂得他人。張愛玲在寫給胡蘭成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是什麼?真正的懂得並不容易,大家可能覺得有很多人大家在一起可以做朋友,甚至有很多人可以做夫妻,大家相處一生,但是相互之間並不懂得。而真正的慈悲,我們需要有智慧的悲憫,能夠寬容、體諒,能夠以一種平心靜氣的態度真正和善地去善待他人,這個前提就是要懂得。這個世界真正的大智慧不在於學知識,而在於瞭解人。

老子曾經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你能打敗別人,說明你很有力量。但如果你能打敗自己,才能說明你是強者,也就是超越。如果你能夠瞭解他人,只能說你有智慧,但是如果洞悉自己的內心,有一種生命覺悟的建立,才能說你是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我們瞭解也是從瞭解自己瞭解他人開始,這樣的話,智者就可以少了很多的「惑」。「惑」是什麼呀?上面是個或者的「或」,下面一個「心」字。我們世界的迷惑緣何而來?或者這樣或者那樣是當今世界的多元選擇,下面的「心」字是說心底足夠大就托住了選擇,知道何去何從。如果你的心是蒼白的、渺小的,你會被龐大的物質選擇壓垮,甚至不知所終。可以說在豐富物質選擇的時代,內心有定力、有準則的人會面臨幸福的生活,而內心沒有定力和準則的人面臨的就是一場紛亂的災難。就像你看了那麼多的牙膏廣告,你知道買哪支牙膏好呀?迷惑不見得只是人生的選擇,你確定買哪個牌子的牙膏,面對廣告沒有自己的分析都會陷入迷惑。什麼叫知人?什麼叫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下瞭解自己的內心,真正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我們來說「智者不惑」,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認知表象下的真實。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個名醫叫扁鵲,他和華佗並稱是中國最好的神醫。有一天魏文帝問扁鵲說:「聽說你們家兄弟三個都是學醫的,那麼你說說你家兄弟醫術的高低。」扁鵲毫不猶豫地說我們家大哥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我自己的醫術是最糟糕的。魏文帝很吃驚,說:「誰知道你大哥、二哥是誰呀?你可是名揚天下的神醫呀?」扁鵲從容不迫地應道:「我大哥醫術之高,是在一個人沒得病的時候看出這個人的徵兆,他的能力是防患於未然,大家都認為他不會治病,因為病沒有發起來,所以他沒有任何名氣。我二哥能治小病,一個人病在初期用藥把病壓下去,能治小病的人就名傳鄉里。我醫術差到只能治大病,這個人的病全發起來,等到我去的時候就要動刀,就要用猛藥,把這個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其實這樣的醫生醫術是最低的。」這是扁鵲自謙,我們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能做到寵辱不驚嗎?我們能做到一個人在名揚天下的時候能看到自己的弱項嗎?能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在哪裡嗎?也就是說做一個真智者,不迷惑,才能真正明確自己的未來,你才能知道自己的選擇究竟在哪兒。

什麼叫勇者無懼呢?其實這種勇敢更多取決於心靈的勇敢,這種能力有時不表現為劍拔弩張、盛氣凌人,它表現為一種雲淡風輕、從容不迫。從容在今天其實特別奢侈,大家會說時間多緊呀,我們會說我們只爭朝夕,來得及從容嗎?從容是內心的一種狀態,個人的狀態表現為一種氣度,即在生活中不要急功近利地直追結論,而去享受通向結論長長的過程。

我在麗江古城的時候,有一天傍晚我走在街道上,我走路的腳步匆忙慣了,還保持在北京的樣子,當地電視台的何台長陪著我,我們想著趕快把事情辦完。我看見前面有三個納西族的大媽,走路特別慢,一條路被三個老太太堵死了,我和何台長過不去。何台長用納西語和大媽說:「借個路過去。」有一個老太太從夕陽中轉過頭說了一句話,已經習慣我們生活節奏的何台長「啊」了一聲就停下了。老太太悠閒地說:「我們每個人從生下來都在往一個地方去,快走也是走,慢走也是走,幹嗎不慢慢走呢?」什麼是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是讓我們的機遇充滿問號,當我們充滿問號並且用心面對的時候是需要勇敢的。希望平衡的人說讓我少一點問號少一點未知數,但一個自信和勇敢的人會說多給我一些挑戰吧,我能應對。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能夠決定生命的寬度。人的一生少則七八十年多則八九十年,也就這樣而已吧。生命究竟是條小溪還是條大河,由寬度決定。我們能做的事情是締結河床的兩岸,讓自己盡量寬廣,這種寬廣也是一種勇氣。

我曾經在《〈論語〉心得》裡講過一個來自於日本禪宗的故事,網上很多人都在傳這個茶師的故事。這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他原本是懦弱的、不勇敢的、不懂得任何武功的,但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茶藝師。主人離不開他,主人去京師辦事非要帶著他,他說如果遇到浪人向我挑戰怎麼辦,主人讓他打扮成武士,他戰戰兢兢跟著主人到了京城。主人出去辦事,茶師出去就碰到一個浪人,浪人要比劍,茶師說不懂武藝,浪人說不是武士卻穿著這身衣服就是侮辱了武士,我還是要殺死你。茶師說自己有很多事還沒有辦完,辦完事下午再去找他。然後茶師直奔京城的大武館,見到武館的主人求主人教他一樣死得最體面的方法,他說自己是一個茶師,遇到了挑釁。主人請他泡杯便茶,他想可能是人生最後一次泡茶,做得極其沉靜從容,一套做得完完整整,做好奉給武館主人。武館主人說:「這是我人生中喝到的最好的茶。我可以告訴你不必死了,你去吧,你就用現在泡茶的心去面對浪人。我只告訴你這一句話。」茶師去了,到的時候發現浪人已經等著了。浪人氣焰囂張地說:「我們開始比武。」他笑笑看看對方,說不用著急,端下帽子整整齊齊放在旁邊,把外衣脫下來整整齊齊疊好壓在帽子下面,把袖口、褲腿、腰帶繫好,始終面帶微笑、氣定神閒。浪人的表情越來越害怕,心裡越來越沒底,不知道對手有多強。氣焰微妙地此消彼長,到最後一刻,茶師把身上僅有的佩劍抽出來暴喝一聲停在那兒,對面的浪人給他跪下了,說:「你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強大的對手。」這是個禪宗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真正的勇敢有時候並不表現在外在的力量,而表現在內心表現出的信念和整個人帶出的氣息。我們為什麼和很多朋友交往中會說氣場特別強,我們用全身心和大家溝通、交流。我自己是搞傳播學的,傳播學中有一個統計,用語言能表達、交流的信息只佔整個信息的38%,剩下的62%是我們稱為負語言系統的東西。負語言系統是一個人的表情、姿態、眉語之間流露的神情、體態、身邊無形的氣場。什麼樣的人具有心靈上的勇敢?這種勇敢是坦蕩的、無私的,所以才無畏,應當是自內而外散發出的信心。

孟夫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什麼叫浩然之氣?就是將天地之氣含蘊於心。莊子說天地精神能夠進入自己的內心,當你能夠做到這一步時,孟夫子說的那種浩然之氣就充乎其中、溢乎其貌、洞乎其顏,一個人舉手投足、言辭之間都有胸中的氣息流蕩出來,那個氣息不是個人的,而是天地精華,是古往今來凝聚起來的。我相信一個人修煉內心是可以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無懼的。孔夫子說完這三句話之後,學生一笑說:「夫子自當。」即「老師你說的這三句話說的就是你自己呀」。孔子為什麼是萬世師表?他並不喜歡長篇大論地和學生討論,行動勝於言辭,用他的話說是「先行其言而後行之」,先把你說的話做了,然後再淡淡地說就行了,不要先誇下海口說下大話。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乎仁。」一個真正仁義的人內心是剛毅的,表面上言辭是謹慎的,一個總在喋喋不休放出豪言的人往往是少有仁義的。也就是說內心的仁、智、勇應當是行為的延伸而不是口頭的姿態,這種延伸能夠讓我們瞭解一生走過什麼樣的路,去加強自己心中最缺少的東西。如果這是衡定人生的準則,那我們再來看一看儒家思想對整個人生的縱向坐標又是怎麼設定的呢?孔子說:「我年十五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他人生歷程的簡單描述,我們每個人都要穿越這樣的階段。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上我們真的能做到邁過每一個門檻時都能夠印證自己心中的坐標嗎?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令自己滿意嗎?我們先放下這樣一個人生坐標系,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兄弟兩個人,深更半夜遠足歸家,背著重重的行囊,他們家住在80層的樓上。到了樓下,他們看到一張貼了很長時間的告示,說電梯維修,這天12點以後電梯停運,兩個人背著行囊到家時已經過了電梯運行的時間。怎麼辦呀?那也得回家呀,年輕呀,向上走吧。兩個人背著大包向上走,走到20層時感覺太累了,想把背包存到20層,電梯運行時再回去取。卸下行囊後人輕鬆了,意氣風發、身輕如燕向上走。走到40層時不拿東西也累了,兩個人互相抱怨,爭吵起來。吵吵鬧鬧間又爬了20層,到了60層,兩個人連吵架的力氣都沒有了。但感覺不遠了,兩個人放慢腳步慢慢爬,又爬了最後20層。終於站到80層的門口,兩個人面面相覷,覺得忘了點什麼,想來想去想起鑰匙放在20層的背包裡。這是人的一生的寓言,我們每一個人初上路時,我們的行囊中有對世界的渴望、憧憬、夢想,有很多不著邊際的異想天開,有一番宏圖大志,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個傳奇。我們背著行囊意氣風發走到20層——人生20歲面對社會,要安身立命,要作為獨立的社會的人走出去,這個時候人開始覺得疲憊,當社會用規則給你重壓和挑戰時,你開始想將背包中的浪漫、夢想先存下來,等有朝一日發達了再回來取,夢想終有一天會實現,我先輕身上路,如此而已。然後我們開始步入人生的中年階段,走到30歲——而立之年,家和職位都有了,人就更累了。往40歲走時人又想著如何提升自己,40歲時上有老下有小,人心開始不平衡,人到中年時經常會有生活對不起自己的感覺,這是種無名火,不知道該向誰發洩,反正身邊有誰就向誰發洩,可能兩個人互相抱怨。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漫畫,一個老闆有無名火,隨便叫來一個職員罵了一頓;職員很委屈,但不敢和老闆發火。職員氣呼呼地回家,看見老婆把老婆罵了一頓;老婆很委屈,看見孩子又把孩子罵了一頓;孩子不敢說什麼,一生氣出去了,出去看見一隻小狗,把狗揍了頓;狗氣呼呼的看見一隻貓,就追咬貓;貓很委屈,就去追耗子……我們的生活就在這種無名火的輪轉中,這就是40歲到60歲的抱怨,這個時候覺得年華已老,人生苦短,人快要退休了。為什麼社會上會出現「59歲現象」?就是覺得時不我待,如果再不撈一點,晚境更淒涼。這個階段人是不堪重負的,人內心是有積怨的,無名火不斷宣洩出來。60歲退休後感覺人生的路不太長了,慢慢走了,沒有什麼抱怨了,但也沒有激情了,又沉默地走完20級台階。80歲面對人生的這扇門,回顧自己一生的時候,總會有一些人悵然若失,想著這一生丟失了什麼,想著20歲的鑰匙已經留在了20歲,已經沒有機會再下去取它了。人的一生走過來是為了什麼呢?你背著行囊一直想把夢想像風箏一樣放出來,一直期望激情能像江河湖海一樣奔湧成詩,你希望自己做一個人生傳奇。但是我們做了嗎?我們這一生,就在匆忙中完成了所有人應當完成的事情,唯獨不可能成為自己,因為你丟了你自己的鑰匙。這是一個寓言,也像我們自己的一輩子,我們到最後會想一切終究是為什麼呀。與其到人生終點歎息、後悔,不如早一點在人生的每一個關卡上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目標。

為什麼在人生的每一段上有一個目標?「年十五治於學」,人開始學習了,什麼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呢?當今這個學習型的社會,有一個概念,我自己很喜歡,叫做「好的學習導致行為的改變」。現在有很多讀書的孩子,包括選專業的時候,選什麼樣的職業可以讓自己終其一生為其奮鬥?怎樣用你自己的行為、知識作為生產力去改變社會呢?你學習什麼東西才能讓它不沉迷在信息陣中而是轉化為有效價值呢?今天的信息用孔子的話來講叫做「過猶不及」,我們今天不是信息貧乏而是信息過剩,選擇一個最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在人生的坐標上選對一條路就會幸福一生。我願意和大家探討一下我自己的心得,我現在專門做影視研究,來講《論語》、《莊子》,網上很多朋友質疑說:「她有什麼資格講這個呀?」我原來是學古典文學的碩士,後來媒體問我最多的問題是為何讀碩士時要學古典文學而讀博士時學影視傳播,這兩個專業風馬牛不相及。我想跟大家講講,我為何會這樣做?我選碩士專業時才20歲,人在年輕時需要讓自己有文化的根基,需要瞭解自己的血脈源頭在哪裡,需要有一種內心的定力和修養去面對這個世界,所以那時我選這樣一種專業去深入研讀。人在年輕時學的東西其實不會作為外在的職業方式存在,而是作為一種思維判斷存在,因為那些言辭已經刻在血液裡,你是不用去背的,你也不會再忘。為何我讀博士時選擇影視傳媒呢?我想人真正的職業是可以為社會做事,不應止於心而應鑒於行,知識分子是有行動傳統的,孔子為何一生奔走列國?他一生奔走列國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順利,他希望用行動為社會做點事。一個人要想真正自信必須要看到自己的業績,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年十五治於學」要找到有效的學習途徑,置身前沿選擇一個行業,它可以成全你,而由於你的優秀最後能夠成全這個行當,選對一個行當會找到一種奢侈的幸福。你去工作的時候享受工作,現在有幾個人在享受工作?選擇工作在年輕時是非常重要的。

「三十而立」,「立」是什麼?也許我們沒有獲得一個外在的建功立業的機會,30歲在今天還嫌太小,但在內心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坐標,這是我所理解的「立」,就是內心知道我怎麼活了。我個人的體驗是30歲以前我用加法生活,30歲以後我用減法生活,這是我在30歲上最明顯的變化。所謂加法,一個年輕的孩子到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積累名譽、知識、財富、情感,不斷地往自己的生命裡累積,但是人生的空間是有限的,人的心靈空間也需要騰空,就如同電腦硬盤需要刪除一些不需要的文件。什麼是我說的減法生活呢?就是人到了而立之年,有理由活得更勇敢,你可以拒絕一些你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應付的應酬,你可以拒絕一些你不願違心獲得的名譽和財富,你對世界可以說「不」,這又回到我們剛才所說的兩個字「從容」上來了。你成天奔波於各種不想做的事之間,浪費的不止是時間,而是生命的品質。違心是難受的,強顏歡笑和很屈辱地喝下一杯酒,或者一定要阿諛奉承誇一個你內心很鄙夷的人,或者你牽掛親人不斷看表還要應酬一個長話連篇的朋友,我們能從容嗎?我們失去的不是時間,而是生命裡的一份自信和坦然。「而立」是人早點明確心中想要的是什麼,對不喜歡的東西淡淡地說不。

「四十不惑」更難了,這並不簡單地只需要年齡閱歷的增長。知識不等於智慧,知識是一種外在學業的累積,是一種信息儲備,智慧是內心的悟性、反省。「覺」是一個瞬間,在整個成長過程中,一句話怦然動心是「覺」。「悟」是一個過程,是人慢慢感受、闡發,用自己的經驗點化那些經典。為什麼一開始我說我只敢說半部《論語》,我還有後半輩子再去看,到後半輩子我會覺得現在我說的話是年少輕狂,我連半部都沒有讀透。所以一個有悟性的人生首先具備的素質,就是要反省。不惑的人一定是經常反省的,不惑還在於你面對這個世界,當你成長得更強大的時候,你有理由對世界做出一些逆向思維的選擇,不要完全按照世界給你制定的規則行事。人從二三十歲往上走的時候,都想抓住社會中的很多機遇。很多人問我如何理解命運,我說我理解的命運是先天的性格、後天的價值取向加上客觀的機遇。先天的性格會決定這個人是內向還是外向、他行動的方式;後天的價值觀決定這個人的取與捨,小舍小得,不捨而不得,一定是先捨而後得,所以價值觀決定取捨;客觀的機遇是成全這兩點的外在條件。問題是客觀條件來的時候,有些循規蹈矩的人會陷入迷惑,因為你不知道它是誰。韓國人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世界上有這樣一種怪物,前臉長滿頭髮,後腦勺是禿的,所以它迎著你走過來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它是誰,它走過你身邊時你突然知道它是誰了,伸手一抓,它過去了。這個怪物的名字就叫機遇,機遇永遠是前臉長頭髮後面禿的。我們能抓住機遇嗎?這就需要我們有一種挑戰慣性的創造性思維。公民素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取決於逆向思維,一開始就不要循規蹈矩。

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某電信公司招聘一個工作很簡單的發報員,這個崗位的要求是懂得一種密碼發電的方式。有很多藍領工人可以勝任,所以去應聘,但應聘的工作環境很嘈雜,在電信公司巨大的辦公室裡,鬧鬧哄哄的,有多種電波,很多人在打電話,好幾十人穿梭著辦公。有兩排椅子,裡面有一個小門,面試的人要坐著等著進入小門。面試的人接到指令坐在那兒等,等了兩三個小時,沒有人出來叫他們,他們忍受著嘈雜坐著。這時來了一位遲到的小伙子,小伙子去的時候已經沒有位置了,他就在旁邊靜靜地站著,突然他直奔小門推門而入。十分鐘後人力資源的主管帶著小伙子出來對所有人說,這個位置已經由這個小伙子獲得了。這些人非常不平衡,人力資源主管說出一個秘密:「其實從你們坐在這裡的那一刻開始,在整個嘈雜的電波中一直有一個密碼在發送一句話『如果你聽到這句話,請直接進入小門』。」所有的人都把它當成一種噪音沒有用心傾聽,只有小伙子聽懂了,他推門說:「我就是來應聘發報員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到一種知識,掌握一種技能,並不意味著你在這個世界上足夠安身立命。在世界上最大的營銷是營銷自己,我們可能不是項目經理,我們可以用做項目經理的心態去完成一個項目,即人生的目標。項目經理的身份是需要我們不惑的。人其實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僅有知識是我們所說的書獃子,如何學而不呆,需要你在這個世界上「破萬卷書,行萬里路」去打開的,我很欣賞的一句廣告語是:「你的眼界決定你的世界。」我們有多寬的眼界,我們就有多大的世界,只有走到這樣的階段之後,我們才能知道什麼叫「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在我的理解是人生智慧選擇後的笑對,是人不去較勁了,就是不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知天命的觀點消極嗎?知天命是讓人什麼都不爭嗎?關於不爭不鬥,還有另外一個表述,所謂君子有三戒,孔子說:人的一生無非劃為三個大段,年少時戒之在色,即感情問題不要出大事;中年時戒之在鬥,即不要為小小的房子、職稱和別人鬥,這種斗有時不完全表現在陰謀、伎倆和外在的手段,這種斗更多的是心裡和自己較勁,知天命是心裡已經不較勁了,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的狀態,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狀態是侷促的、緊張的、抱憾的,他的心中肯定打了個結;年老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知天命比「不惑」更高一個層次,「不惑」是從一種動態中逐漸地穩定下來趨於靜態,「知天命」是從靜態的死結上發散開來重新獲得心靈的自由。「知天命」應當是一種從容、曠達,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你都能坦然地接受下來。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古人,你不能說他的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意的,但這個人可以把日子過得很瀟灑,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的生活境遇可能極其簡陋,但是能看得開。如果知天命之年讓你過簡陋的日子,你內心會平衡嗎?蘇東坡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特點是多大的福都能享,多大的罪都能受,且受罪時非常從容。蘇東坡在杭州當官,過著神仙般的日子。蘇東坡不斷被貶官,最後被貶到天涯海角,還很高興,說我有再大的坎坷都不遺憾,因為此番遊歷是我平生沒有的。蘇東坡看月亮好,今天就叫中秋吧;今天菊花開了,今天就叫重陽吧,這就是他所說的「良天佳月即中秋,菊花開日乃重陽」。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的心是快樂的,天天都是節日。對於李白來說,很好的中秋月色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個人唱歌、跳舞的時候,月亮都跟著他。突然之間天地聚氣、一堂春色。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何陋之有」,任何時候有一種獲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在你的身上,你的週遭可以是落寞的,但你的心裡是快樂的。張紹祥被貶官時,一個人在重陽節坐船,寫詩說水面像玉做的盤,他的心是淡定的、坦然的,雖然沒有親朋好友,但他看到素月,皎潔的月光都給他了。即使沒有這些光,他一個人也是孤光自照、肝膽成冰雪——一個人還有生命的光芒,可以自內而外放射出來照出自己的肝膽。他多享受呀,多悠然自得的心情。最後他說了一個願望,船上沒有酒,但我想過節想大宴親朋,可以用天上的北斗七星舀盡西江水遍宴天下,天地山川、一花一草都是座上賓客。我們的悲憫之心投射出去,世間的萬物都是和我們的心有所接的。在這樣的時候,人能不遼闊嗎?

我們問問自己,真活到四五十歲時,我們能做到這種大歡樂嗎?人在倒霉的時候最容易較勁,一定要問問倒霉事為何輪上我?心胸的豁達是自己獲得幸福提升的能力。蘇東坡不會像一些文人慼慼怨怨總在追問「我的鄉關何在」,蘇東坡的觀點是「此身安處是我家」,只要到的地方讓他的心有歸屬,他的這顆心在這裡是快樂的,這就是他的家鄉。這些人心裡的家是在地球之外,是在天際,我不說這是儒家的境界。其實這更接近道家的境界,中國文人生命裡儒道兩種成分從來是相並的,莊子說世間萬物是他的車馬,人心是可以無極的,我們不需要什麼樣的載體。這個載體可能是簡陋的,可能只是象徵符號,比如陶淵明給沒有琴弦的琴起名為「素琴」,喝醉了抱著琴讓朋友走。這樣的舉動,如果以今天的我們來看,這叫不懂事。但陶淵明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呢?陶淵明的家四處漏風,家裡什麼都沒有,但陶淵明自己過得很高興,好讀書不求甚解,自己讀書讀得高興了連飯都忘了吃,這是內心的自得其樂。陶淵明的朋友聽他彈奏素琴聽到什麼音樂了嗎?一段木頭是無聲的,多年以後李白懂得了他,寫了一首小詩,說自從陶淵明辭官重歸田園之後,不計功利得失,天地之間大音無聲大象無形,真正的音樂是天籟之音,是存在於心靈中的感動。音樂家是將音符作載體把心中的感動寫出來,畫家是找到一種色彩和構圖把心中的感動寫出來,詩人是找到文字把感動寫出來,對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心中的感動總會宣洩出來,哪怕只是一段無絃琴。有一種天籟和鳴在你的心中是響徹的,陶淵明喝醉讓朋友離去,李白寫道:「我醉欲言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其實大家想一想,中國古人的生活,我們是羨慕的,但他們那種日子的貧瘠我們是想不到的,為什麼在那樣的貧瘠中有一種大歡樂呢?其實這就是一種知天命以後的灑脫和曠達,只有超越了知天命再往高處走,你聽到別人說什麼話都能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就說你不像年輕時那麼激憤,跳出來反駁,你會想誰都不容易,他說這樣的話有他的道理,別人有想法、難處。一個人到這個境界就是耳順,聽到什麼樣不同的聲音可以替別人想,這是孔夫子說的六十歲的境界。

其實如果我們心裡足夠包容、悲憫,我們能夠「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話,也許你不必等到六十歲就耳順了。急不可待跳出來反駁說明我們的心不夠寬容,我們見識別人的苦難還太少,只有一個人穿越了很多苦難之後,他再看他人,能夠從心底體會出一種理解。當你對世界充滿和善時,從心所欲就不遠了,人的心靈可以作為主宰,做的一切並不超越世界的規矩,不去碰觸世界的邊際。

從心所欲的人是什麼樣呢?漫天漫地活在自我之中也是一種快樂,李白悲也千古樂也千古,他的悲喜都是萬古長情,天地之間他應該是最高的境界,不受很多的制約。什麼叫從心所欲?並不是不受道德的規範,從心所欲還能夠做到不欲的境界,在心中獲得一種寬廣的自信,心中要有一些古人相伴,要有他一些言辭讓你知道。

在泰山南天門會看到一句:「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大海也有涯,有天接著作海岸;山頂上最高的峰巒就是你自己。中國人的哲學觀念,登山後不是征服而是融和——大山不是被我踩在腳下,而是我站在大山的肩膀上能夠成為天地之間大寫的人,這種自我實現是以領天地精華靈氣,痛徹世間萬千道理,看破古今生死,最後獲得心靈的歡暢和自由。我講過一句話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怨這種情感什麼時候拿出來用呢?我們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我的埋怨和仇恨什麼時候拿出來?我的回答是人的一生即使有抱怨和仇恨的時候,你最好把它澆滅在心裡永遠都不要拿出來,拿出來是使用、宣洩嗎?不要忘了所有的仇恨和抱怨都是一把雙刃劍,當你能夠有效殺傷他人的時候,你自己的心受傷更深,其實一個豁達的人是要學會粗略機智的,略去生活的不如意,讓有限的空間裡充滿一些燦爛的事情。都說「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是客觀存在的,起碼還有一二是如意的,那麼常想一二。其實我們的生活不會那麼慘,不會八九都不如意,起碼有六七成是如意的,我們要多想如意,不要將不如意作為有毒空氣散發腐敗的氣息。有的人抱怨成為一種習慣,永遠看不見所得,永遠看見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這樣使自己得到的東西都黯然失色。泰戈爾說:「如果你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麼你也將失去星星。」你擁有的永遠把它放大到最大,用樂觀曠達的心去看當下,你可以較勁,但較勁之後,恍然一夢,鬢髮斑白,較勁是在浪費生命。

我可以換個角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整個世界無非是主觀的世界,我們心中有什麼我們眼中會見到什麼。蘇東坡和佛印參禪之後,回家很得意地和蘇小妹說他問佛印他像什麼,佛印說看他像尊佛,他說看佛印像堆牛糞。蘇小妹說:「佛家講的是見心而見性,一個人心中有什麼,眼中看到的是什麼,佛印說你像尊佛說明他心中有佛,你說佛印像牛糞,那麼你想想你心中有什麼。」你看這個世界上有什麼?固然客觀世界外在於我們,但是做同樣的事情,我們可以以不同的態度進行闡釋,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人生的效率。我曾經看過一個15世紀的宗教學家在他的一本書的序言中講了一個指引他人生歷程的故事,他說他頂著炎炎烈日走過一個巨大的古料廠時,看到一群人在搬磚,他好奇地問一個人在做什麼,那個人特別沒好氣地說:「你看不見呀?我們在干苦役,搬磚。」他又去問第二個人,第二個人平和一些,說:「砌牆。」他又去問第三個人,第三個人臉上有種特別祥和的光彩,他擦擦汗說:「你是在問我嗎?我在蓋一座教堂呢。」三個人做著同樣的事,都頭頂烈日,汗流浹背,都在搬磚,但他們給了三個不同的答案,這就是人生的三種態度。第一種人是悲觀主義者,在我們的尋常日子裡,你做的任何一個職業,哪怕你求學,你有理由把它認為就是一場苦役——沒有任何一件事是不需要付出辛苦的,你不享受這個過程。第二種人是職業主義者的態度,在這個世界上知道為了職務必須去完成當下的一件事,這件事可以做完,但沒有上限去提升,你的快樂也沒有創造的激情。第三種人是理想主義者,手中的每件瑣事、一磚一瓦、一滴汗,你都能想到一座教堂。那座教堂不是別人給你的藍圖,而是你心中的夢想,那座教堂真正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是最好的自己。當有一座教堂擺在前方的時候,當它在我們的眼前不斷完結的時候,每一塊磚都是通往那裡的一種力量。

人終究是靠自己成全的,一個有覺悟的人,能夠和古聖先賢溝通的人,並不是說要背下多少詩詞,而是從古聖先賢超越千年的塵埃中獲得一種生命的覺悟,真正看見自己的心,從建立自己開始去構築這個社會的和諧,每個人的前方有一個最好的自己,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座最好的教堂。